奸臣之女作者:我想吃肉
分节阅读194
招生样。旁听生必须经过额外的考试,如果旁听不能按时上课,修满学分,也只能拿个旁听毕业证。又制作旁听生进门的通行证若干,同时限定了旁听生的数量。顾家兄弟穿着新制的校服,在休息日里跑到崇道堂上课来了。
顾益纯还鼓动了他的侄孙们把孩子往崇道堂里送,动手早的却是顾彝。顾彝嫁入邺侯家,亦育有子女,蒋睿虽然过继,与蒋卓还是亲兄弟,受亲哥哥影响,思想比较开放。顾彝又是亲近庆林大长公主与郑琰的人,对崇道堂的印象也不坏。双方家族都有人称赞,蒋睿说动邺侯,预备让长子到崇道堂当插班生。对此郑琰持欢迎态度,亲自主持了入学测试,给新生颁发了学校出入证。
————————————————————————————————————————
第次考试只因事态紧急,不得不通过。对于接下来的考试,很大部分世家成员保持着非常不合作的态度,司州之事甚急,不能“误国”。现在虽然还缺着人,情况却大有缓和,众人也有心情磨牙了。
于是全国上下就出现了这样个诡异的情况:战争相关事宜还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也没人消极怠工。与此同时,许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考试扯皮当中。
楚椿等坚持:“选材须以严,岂能以次充好?”
郑靖业难得不摆出副好人相,歪着脸副痞子样地问他:“如此司州缺员误事当如何?池脩之已经荐了数十人了,难道要让州刺史举荐全州官员?”
难题在这儿摆着呢,这才是世家不得不妥协的客观原因。
好,考就考吧,你要怎么考呢?先前只查祖宗三代实在是太粗糙了,必须至少查到五代以上,还不能有犯罪的。这条以郑靖业之彪悍,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接着,世家又就考试这件事情本身提出了诸疑问
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自有其必然,然而新生事物总是不完美的。铁了心想阻止的人,总能挑出错来。比如:怎么考?考什么内容?又要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怎么杜绝作弊?怎么杜绝考官与阅卷官遁私舞弊?考题必然不能泄露,这要如何保证?
纵然是精明如郑靖业,有了许招考相府工作人员的经验,也不能回答这些大规模考试的问题。
套成熟的制度,可能需要数代人、许年的摸索才能臻于完善。幸而郑琰是在巨人肩膀上的,即使对于中古史上的科举制度不能详细了解,但是记忆下来的部分结合自己这些年来对于朝政和世情的了解,也能让她写出份甚至比她爹的计划完美的章程出来。
经过我大天朝数千年历史锤炼出来的考试制度,是你们能够找得出毛病的吗?
在又次皇太后不得不参与的大型讨论会上,郑琰适时抛出了她的方案。由于本朝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资格的审核不算是个难题,同时要乡里作保,才能参加县里考试。郡考、州考、国考以此类推。
漏题问题也简单,目前考试的范围小,题目出自京中。考试前确定题目,封在匣中、贴封条,非到考试时间不许打开。命题人在开考前要不与任何考生交流,最好就住在大正宫前衙门里,隔离。县试年次,郡试两年次,州试三年次。
对于考试本身,当然是考生在独立的单间答卷,考试定在夏季,大家全穿单衣,想夹带都要再费点事。搜身确实尴尬,于是改为穿制式的白色单衣,踩着木屐。考生不需要携带除自己以外的任何物品入内,文具由政府统发放。
考试地点就设在各地衙门里,衙役可以作为保安维持考场秩序,阅卷者不可避免地是各地官员,但是,即使是县考,阅卷者除了县令还有主簿等人,严禁人单独阅卷。考卷写完后密封,全部考完之后再开始阅卷。
关于阅卷公平问题,试卷采取糊名制,由于目前读书人还不够,做抄写工作的人也不够,单独誊抄试卷以防卷上做记号的时候暂时无法实行。郑琰择提议采用流水线作业,个阅卷官只批改部分内容,甚至不能决定科的全部成绩。
解糊名之后,通常情况下考生不再被黜落,排名通常也不能再作改动。考卷至少保存二十年,考试成绩最终张榜公布。凡通过了州考的人,皆有资格优先授官或者参加各部门招工考试。被招录的人,亦需要再经过个月的岗前培训,方能上岗。
郑琰振振有词:“不但能防了从笔迹中认人——哪个考生能让所有考官都认得笔迹,也是能耐了——还能防了从笔墨中识人,”好墨次墨,懂行的人眼就能从中看出考生的家境,“事先不知考生为何人,只就才华为国选材。”
条条列得非常详细,韦知勉不得不斜眼看看郑靖业,这女人行事间都带着郑靖业的味儿,这到底是其父授意还是她自作主张呢?两者都有可能,郑靖业是能处理问题的人,郑琰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这套方案郑琰本来是想交给她爹来说的,许官吏养幕僚,亦有政见出自幕僚之手,不必分得这么清楚。不料郑靖业拒绝了。他认为他有首倡之功已经足够了,接下来的时代是后辈们的时候“就看你们的了,你得有个可与他们相抗的资望才好行事”。
科举到底是这父女俩谁的主意,也成了后人争论的个难解之谜。
郑琰提出的计划在这个没啥考试经验的年代里,还没有人能够挑出刺来,韦知勉等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亦是事急从权,今年的考试也等不到夏天了,现在就开考,明年再夏天考试吧。
京畿,就在郑靖业的眼皮子底下,郑琰的姐夫做着京兆。青州,是郑靖业次子经营近二十年的地方,执行力非同般。
这次考试就这样有惊无险地推行了?
怎么可能?国子监不干了,本来这里就是干部预备役培训学校,崇道堂学生数量既少年龄也少,呛行呛得不算严重,没啥威胁就算了。反正这些土鳖可能不等入国子监就走关系去做官了。招考官员情况就严重了,哪怕顾崇是个墙头草,只要他还管着国子监,就不能不在师生的压力之下说句话:“如此,置国子监于何地?”
随着顾崇话音落,朝上颇有些回过味儿来的人眼神带着不善。立在朝上的人,谁家没、二在国子监读书的亲戚晚辈呢?魏静渊都能啃了,触动大家利益,郑靖业也要脱层皮。
郑靖业的反应也快,痛心疾首又义正词严,用种‘你们是白痴吗’的目光看着大家:“如今只是京畿与青州、司州而已。国子监如何,自当照旧。日后招考之事推而广之,自有国子监席之地——难道现在的官员皆是出自国子监吗?国子监的学生亦可参考现在的官员招考。”
又迅速地给国子监划了个定位,等同于州试通过的学生的同等报考公务员资格。迅速地平定了有可能的来自国子监的权贵高官们的阻力。从国子监出来,不定就能做官,也要考核之后选取优秀者,分派什么官还要看上头的心情。现在郑相公又给大家提供了另条出路:可以自行报考,看中哪个职位就考哪个,只要你本事过硬。你们这些看不懂行的!
终于,考试试行在两地推广的事情突破了重重阻力,得以快速实行。从萧复礼同意下旨,到颁行,共只花了两天时间,到第四天上,京城的考场都布置好了。不出半月,第批考试优异者都到了京城准备公务员考试了。
就在京畿、青州两地试子通过考试,再通过招考官员考试选出十余人并且赴任之后,萧正乾也准备得差不了,正式上表请示对狄开战!
作者有话要说:改革难免有阻力啊~
☆、战争进行时
先期准备了若干年,老天爷又赏脸给了萧正乾这么个牛人,哪怕被双鹰王钻了西线的空子,又冒出个袁守诚来。吃了双鹰王个大亏,朝野有异议也被压了下去。这战虽不说是上下心,也不有那么掣肘。皇帝年纪还小,军国大事,郑靖业决定了基本上就是定论了。
萧正乾也憋着股气儿,等再等,等到萧复礼长大了,万是个主和的要怎么办?又有,还是要趁着勋贵被吓住了,别等他们缓过了气来又想胡乱伸手!老圣人扁殴狄部至今才不到五十年,这些货就因为次败仗吓破了胆!他不能再等了。萧正乾也力主战,他有军功有声望,还有个天然的优势——他姓萧。
世家内部还有个“叛逆”,李神仙的中二期从未停歇,从青少年直跟家族作对到老年。对狄作战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只有支持的道理。还有蒋卓蒋睿兄弟这样的少壮派,也在力图转型。
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陷的,正是因为有了李神策们,郑靖业主张的推行才少了许阻力。
接到萧正乾的请战书,政事堂既然郑重又比较保密地以萧复礼的名义批准了!前线进入战备集结状态。袁守诚为西路,张进书得了个大便宜主管东路,萧正乾自为中路,携傅宗铨等人深入敌后。三路大军,齐出击,袁守诚负责扫荡青牛部的残余,张进书的东路负责策应萧正乾。
自打勋贵子弟出了事儿,萧正乾就直把最要命的郑德兴给扔过去管后勤。郑德兴伤好之后就乖乖上任,任劳任怨,也不抱怨没有机会上阵杀敌,也不吓得吵着要回家找妈妈。这孩子虽然不如以前那么呆了好歹也是年过三旬,郑靖业狡诈的血统在他身上表现得不明显,长于庶务的特点却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纵使是瞧这个从京城来镀金的公子哥儿不太顺眼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扎实肯干。有了他在,与京城的关系好了不少,也没什么人敢卡他们的粮饷。比较坑爹的是这家伙大概是家里不缺钱,抽成抽得比平常还少,虽然物资比平常了,由于抽得比例小了,比以前也不了少。
奸诈成性的郑靖业居然有这么个五好青年的孙子,真是让兵痞们好气又好笑。他们是不是该感谢这货没有铁面到底,点回扣也不许抽?幸尔郑德兴为人“方正”,也不过于严苛,做人也够和气,在坚持了数月之后,兵痞们对他的评价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