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分节阅读211(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奸臣之女作者:我想吃肉

分节阅读211

把事情管好?”又指李俊问郑靖业,“这样个先生走了,到哪里再寻个来?都给我消停了!”

李俊吵又吵不过郑靖业,打……看看对面老头硬朗的身体,也觉得不好打。跑……刚刚被嘲讽了。只好闷闷地道:“我不与他说话。”

顾益纯道:“你就教你的课就成了。”

李俊心道,我定要找郑琰那个丫头问个清楚才好!不给个说法,他就要罢课,还要带着孙子逃学。

郑琰哪顾得上他呀?她攒了足够的图书,充实了学校的藏书楼,又向萧复礼进献了整套的印刷书籍,复向萧复礼进言:“于京师建图书馆,供士子借阅。”很是掉书袋地用了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又说:“书籍价贵,贫寒之士有志向学未必能买得起,有书的人家无不珍惜,甚少出借,实在令人叹息。”

萧复礼刚刚上台,也需要有些能让人看得见、说他好的业绩出来。然而国策关于百姓生计,他自思经验尚浅,不敢妄动。似这等收买人心,又不会出乱子的事情,他是乐得做的。

郑琰情愿捐出两套图书来,萧复礼表示:“建馆之事,由我来做。”郑琰又把图书馆的章程列了出来,包括办理借书证,规定借还制度,又因书籍确实少见些,还需要有保人——条件略苛刻,还是了处看书的地方。

师徒二人想得美好,在朝上却受到了阻力。是拨款,朝中略有难色之时,萧复礼表示,这笔钱由内库来出。大臣们就很快妥协了:“教化百姓,是朝廷职责所在。”难的是图书馆的归属,它该归哪个部门管呢?

这等挣声誉点的事情,谁都想管。朝廷本有收藏图书的机构,按说是当仁不让地接手的,然而礼部认为,集贤馆等处只是收藏图书,主要供皇帝阅读兼任资料馆,并不承包外借服务,专业不对口。言下之意要自己去管。集贤馆又称礼部“不懂书籍保管”,会糟蹋好东西。

政事堂希望这事由他们另辟机构,专责负责。

吏部又出来凑热闹了:“如此,又要新增官员,不知其职几品,要用少人?又要用少吏目?书籍之保管,花费也是不小,这笔钱由哪里出?”

太府说,保管东西我在行,连图书馆都交给我吧:“愿力承担。”

皇太后还政于帝,郑琰这个女侍中寻常也不参与朝会了,扔下萧复礼个人见识大臣们的扯皮功夫。他简直想扔了温和好少年的画皮,冲他们狰狞吼:“严肃点!”心道,你们这是欺负我年纪小吗?

所谓明君,就是明知道有人欺负你,还得忍着!

萧复礼向老婆抱怨,向老师抱怨。这回郑琰也不随口就出主意了,而是说:“圣人秉政,不能总问计于人,自己也要有个主意啊。如果觉得件事太复杂,就先拆开了,再合起来。”

萧复礼又条条拆开了分析:“若说是朝廷主持最好,读书人是最爱书的,污损也不会厉害。维持倒不需太银钱。”

郑琰点头。

“要派人,是必要过吏部的,官又不能太高,要低于集贤馆。眼下置于哪部之下都不是大事,”犹豫了下,“我倒是想,要是天下读书的人些就好了。以后,若是有闲钱,可办几个这样的图书馆。读书的人了,考试的人了,人材也就了。既要用到书,还是交集贤馆吧。唔,考试的事儿也要先理理,考官的交吏部为好。县考郡考等,我还要想想。”

最好是交礼部,但是礼部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青州、京兆、司州都有经验,这点也好理解,考试就是郑氏首倡的,大力支持的也就是他们家的人。前两个做尚书有些不太够,然后池氏之在刑部做得好好的,忽然调到礼部,又是番人事动荡,萧复礼觉得自己控制不住,也只能缓缓了。

郑琰就这样看着她的学生完成了次蜕变。

发现萧复礼似乎天然是个皇帝的材料,郑琰也打定了主意,以后朝事看听,少做。埋头培养己方人材为佳。个明白皇帝,他就会需要人材,也不会忌讳用人。有本事的人,只要自己有分寸,就会有大发展。

她得去看看她的学校了。

————————————————————————————————

学校差点闹分裂,起因就是李俊和郑靖业。

此时办学,主要还是以师带徒,以个名师聚集起诸的学徒,只要这老师在,这山场就开着。甚至名师不是每日讲课,有些是由弟子、再传弟子科普,那也是个山场。直到名师死了,这场子也就渐渐败落了。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和选官制度相联系的。

崇道堂与传统的书院又有所不同,它不是凭借个老师的名气,而是汇集了名师,大家聚拢了来之后又发现这是个拓展人脉的好地方,渐渐抱团——这又有点像国子监,老师的质量当然重要,但是,已经不是靠老师撑起来而是靠学生。崇道堂的学生成份比国子监还要高,郑靖业又首倡了考试做官之法,他们的发展也未必比国子监生差少。

照常理来说,李俊的离去,对崇道堂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崇道堂的属性就是土鳖。然而现在郑琰却不那么想了,她希望李俊能够留下来。

郑靖业作为郑琰她爹,比李俊抢先步见到女儿实在是太正常了:“他要不喜欢就让他走,无论是国还是家,可以有异议,但绝不能内乱。长此以往,人心涣散,你这学堂也开不下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郑琰道:“世家有底蕴。”

郑靖业道:“他们不行。自恃过高,不肯正眼瞧人,水都淹到鼻子底下了,他还要慢条斯理踱四方步。”

郑琰道:“就像我先生?”

郑靖业瞪了郑琰眼,郑琰摸摸鼻子:“我看到了先生,看到了李相公,又看如今之皇后,蒋家蒋卓,乃至傅氏傅宗铨,都各有所长,并非全然是无能这辈。与之为敌,殊为可惜。这些人并非泥古不化之人,可惜。”

当你从高点的角度来看,你就不想内耗——于国无益。郑靖业却用他那弯了八百道的神经得出了个结论:“你是说,分而制之?拉个打个,确实是好主意,林季兴也是世家子,人还是很不错的。”

“!”爹,给跪!我真是只想到有些世家出身的人不是那么拘泥,可以交往的。可是,好像也真是这么个意思啊!

郑靖业皮笑肉不笑地道:“只怕李俊是被制的那个。”

郑琰默不作声,郑靖业也不强求,换了个话题:“你这个学堂,办得倒是不错,只是尚有需要改进之处。”

“!”必须说明下,她虽然参与了许朝政,然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缺乏实践——是弱了点。

郑靖业对崇道堂的学制进行了改革,把郑琰某些过于异想天开的地方给剔除掉,对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行了管理。郑靖业让郑琰划百亩田,出息用来维持学校,免得以后经费不足。

又对郑琰的“科研”进行了整合,他倒是赞同对提高农业亩产量的研究:“亩田收两成,八分地就可养活家人,若有良种,又可少用丁力。空出人来,做什么不好?可以读书,可以做官,可以做些旁的事情。到时候,朝上都是寒士,李俊之流该哭鼻子了。”

爹!给跪!解放生产力你是怎么想到的?

本着看李师弟哭鼻子的美好愿望,郑靖业对科研也进行了调整,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些事情是要看天份的。李呆子也就只会写写字、弹弹琴,李神仙倒懂庶务,平江王领兵上的天份少有人能及。你把李呆子留在学堂吧,我要看着他哭,怪有意思的。不用担心他孙子,你去与李神仙说,自有李神仙收拾他。”

果然,听了李俊要把孙子带回家,李神仙想敲他的脑袋:“当初家里人说,士庶不相交通,你非要领着阿捷去,如今又要带回来?!”李神策的咆哮声传得很远很远。

听说郑靖业去当老师,原本犹豫的人都扎堆儿地想把孩子送进去好吗?郑靖业几十年的宰相,能学他半本事,就够孩子横着走的了好吗?你知道有少人后悔当初没把孩子送过去吗?李俊与郑靖业有旧怨,大家都知道。但是,李捷是个好孩子,不可以耽误啊!

李神策的下限再次发挥了作用,主要是他觉得郑靖业人还算有本事,哈皮地嘲讽着李俊:“当初你被他赶出朝廷,就是你做得不好。现在他到了学堂,你就退出去,你这是怕了啊还是怕了啊?”

“你少激我!”

“我懒得激你,你出门问问,十个里面有九个得跟我说的样,另个是看你年老,不忍心,故尔安慰!”

李俊与李神策磨了半天牙,最后气鼓鼓地道:“我才不怕他!”他又回去了。

李神策松了口气,当了宰相才知道,朝中世家势力渐弱,这是力量的对比,是后代的不思进取,整个世家集团都透着暮气,而草根们却很有活力。世家必须改变,必须注入活力。

崇道堂方面,郑琰提出了“兼容并包”的主张,用她的话说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孰是孰非,辩辩、试试便知晓了。”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前世饱受政治课摧残的郑小七同学,开始收获果然了。

郑靖业的功课居然还没拉下!这个,就要感谢朝堂上凡是有什么事儿,必要扯到礼法,想把功课放下都困难。还有就是,有顾师兄在,不敢不学无术。郑靖业善开拓思路,李俊基础扎实,同门师兄弟的辩难给学生们以很启发。也学会了许朝堂吵架的技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