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邸报上所书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略,而且有些消息还没有呢。杨宜君在影视剧里见过报纸,自然知道这是好东西,便引导外祖父和父亲筹建了《大公报》。
因为此时有邸报这种东西,办民营报纸并不是很难想象的事,杨宜君佷容易就启发成功了。
不过,《大公报》说是报纸,其实更像杂志一点儿,厚厚一沓内容,用骑马订的方式钉成一本书的样子。里面包含了过去三个月发生在各地的政治新闻、名士轶事,甚至还有一些新出的文学作品。
《大公报》之所以三个月才有一份,主要是此时消息流通速度太慢了!虽然《大公报》有通过居住在各地的亲朋好友搜集信息,但传递信息还是得靠人力。再加上筛选稿件、排版、印刷等等,等到成品出来,很难再要求新闻有时效性。
所以,对于新闻,也是着重于讨论评议...当然,也有一些消息不怎么灵通的人士,是真的靠着《大公报》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的。
如今《大公报》的发行总有四五千份,不只是蜀中及其周边的读书人会订购,就是南方、北方的文人,听说了大公报,也有托蜀中的朋友订购,然后寄过去的呢...只不过这样就更晚才能看到最新的《大公报》了。
第8章 说是送新一期的《……
说是送新一期的《大公报》,但来都来了,不可能真的只带一份《大公报》来,除了《大公报》外,还有周家送来的一些‘土仪’。大部分是送杨益、杨宜君这两个孙辈的,不能以金钱衡量,主要是长辈的心意。
不过这些东西不可能直接给杨宜君,所以杨宜君只与外祖家的家仆说了几句话,问候外祖父母、舅舅舅妈等人,又吩咐家人好好招待对方,然后就回自己院子了。
杨宜君回来的时候,今日看家的晴雯正和小婢女麝月一边做针线,一边闲聊。晴雯做针线的时候从箱笼里翻出一条旧年做的妃色罗裙,想了想搁到一边,对麝月道:“待会儿你把这红罗裙拿去给后头蒋三嫂。”
麝月不解道:“姐姐不是一惯看她不顺眼么,怎么拿自己的衣裙给她?”
蒋三嫂就是前几日捣练时来帮忙的紫裙子妇人,她本来在杂院里做事。因为勤快干净、性情灵敏,这才被谢嬷嬷挑到杨宜君的院子里来做内室之外的杂活儿的。虽然还是做杂活儿,但可比之前在杂院里轻松多了。更重要的是,现在能常见到主人,好处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