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还以为,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而不见其功呢。”
这句话,是当初文官们用来反对皇帝经略东南之时的说辞。
现下,皇帝陛下一字不改的还了回去。
陈靖深深低头:“臣等鼠目寸光,自然无有陛下看的长远……”
皇帝挥了挥手,一边示意高明把文书取上来,一边懒洋洋的说道:“好了,朕知道了。”
“你下去,准备与兵部一起,给沿海都司议功罢。”
陈靖微微低头道。
“回陛下,沿海都司都指挥使李穆,乃是晋王世子……是兵部给晋世子议功,还是宗府给晋世子议功?”
皇帝瞥了一眼陈靖,闷哼道。
“晋世子的事情,你们不用管。”
陈靖深深低头。
“老臣遵命……”
第六百九十六章 饼哥的算计
等到陈相起身退出甘露殿之后,一直假模假样看书的皇帝陛下,随手就把手里的书卷丢到了一遍,畅快大笑。
“爽快!”
他起身伸了个懒腰,然后哈哈笑道:“朕现在,觉得通体舒泰。”
他是在跟高明说话。
皇帝是个很孤独的职业,很多话是没有办法跟外人说的,哪怕是在亲近的人也不行,因为皇帝这个身份需要神秘感,不能在外人面前表露太多个人情绪。
否则人家太了解你,便不怕你了。
所以皇帝不管是见谁,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表现出来的时候都会相对寡淡一些。
但是高明不一样。
高明这种内廷大太监,是没有自己的主体人格的,说的玄乎一些,高明可以说是皇帝的一部分。
因此很多不能跟外人说的话,可以跟高明说,也勉强可以排解一些孤独感。
高太监微微低头,垂手笑道:“沈学士这两年东南的差事,办得十分漂亮,不仅给朝廷平定了东南倭寇,也让陛下能够扬眉吐气,着实是一个能臣。”
高明这番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过这也是他身份所限,身为皇帝的附属品,在皇帝不需要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他不适合说任何有个人主观意向的话。
因此,说这种车轱辘话,也就成了高公公的习惯。
皇帝笑了会儿之后,坐回了自己的御座上,情绪慢慢平稳了下来,他打了个哈欠说道:“朕能不能扬眉吐气,其实不是如何要紧,要紧的是他替朕平定了东南的倭寇,还要帮朕建五个能生钱的市舶司。”
皇帝深呼吸了一口气,抬头远望。
他似乎看到了远在东南的沈毅。
于是,皇帝陛下喃喃自语:“倭患二十多年了,先帝以及几任宰辅,都没有能够奈何得了他们,他沈毅,没有从户部拿一个铜板,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就把这件事情办成了……”
“这是多大的本事啊……”
听到皇帝这番低语,现在他身后的高太监连忙低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他很了解自家的这位年轻的主子,他知道,皇帝这番话,绝不是在单纯的夸奖沈毅有本事。
皇帝一只手撑着自己的下巴,似乎是在自言自语:“这么有本事的人,不能让他进中书……”
文官势力,在陈国异常强大。
像是杨敬宗张敬这种先帝遗留下来的辅臣,某些程度上已经可以直接威胁皇权了。
因为这些文官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盘根错节,必要的时候会紧紧抱在一起,抱得紧了,皇帝想要朝廷稳固,便轻易动不了他们。
而且这些文官,不止一个圈子。
除了杨敬宗当年留下的“杨党”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圈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所谓的“甘泉派”。
甘泉书院一系,因为进士众多,在朝堂上已经隐约有了成党的态势,如果只是在朝堂上结党,那倒也没有什么,更要紧的是,像甘泉书院这种掌握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书院,已经有点“学阀”的味道了。
而全国各地的所谓“学阀”,绝不止甘泉书院一个。
在这种文官势力空前强大的情况下,皇帝陛下自登基之后,就一直对文官势力极为忌惮,这两年也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削弱文官势力。
比如说,中书五位宰相几乎同龄,便是皇帝陛下为了削弱文官势力刻意安排的。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不想看到沈毅这种“有本事的人”,将来进入中书拜相。
那将会让沈毅变得不可掌控。
高太监似乎什么都没听见,微微低头,一言不发。
皇帝回头瞥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