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官袍上相对比较统一的颜色,百姓们的日常穿搭主打一个花里胡哨,什么颜色都能凑一起来个撞色。
只要不胆大包天地跟皇帝抢颜色,在染色方面是没什么避忌的。
这就给了萧戡充足的发挥空间,他整的这套劲装可是曾经风靡整个曲江的。
猫猫狗狗见了都要多看几眼!
县吏老郑看了也是震惊不已。
他们这位郭少府才刚来,就已经把不良人给接手了?
三娘见了老郑,态度十分温和。她拿过对方拿出来的名册从头翻到尾,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记了个七七八八,便把名册还了回去,顺嘴问道:“这名册是你做的?”
老郑闻言忙说道:“不敢欺瞒少府,这是小的孙女做的,她读了些书,会写字,时常跟在我身边帮我写这些籍册。”
他这个聪慧伶俐的好孙女可是让他在崔县令面前大大地涨了脸,这两年安排他办了不少要紧差使。
三娘听后来了兴趣,倾身向前询问老郑:“你孙女会骑马吗?”
“会的。”老郑忙答道。
“那正好,你让你孙女过来一趟,看她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出去走走。”三娘含笑吩咐。
老郑的孙女很快过来了,她叫郑莹,今年也才十六岁,不过按照时人的婚俗,她这个年纪很多都结婚生子了,她却还是作少女打扮。
说是少女打扮也不太恰当,她穿着一身皂吏常穿的青衣,这身衣裳虽少了几分少女的明媚,却十分便于行动,要骑马出行都不必再换衣裳的。
三娘看到郑莹后目光熠熠发亮。
是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娘子!
三娘招呼郑莹坐下与自己说话。
郑莹得知三娘准备去走访名册上的鳏寡孤独与耋耄老人,需要自己随行做记录,面上满是欢喜之色。
她是有心想接自己祖父班的,可是不管是家中叔伯还是同宗表兄弟都对此嗤之以鼻。
他们虽然不识多少字也不会算几个数,但是他们有一项极大的优势——
他们是男丁。
只有男丁才有资格接祖父的班。
她一个女孩子迟早是要嫁人的,且从前也没有女子接这种肥差的先例,所以即便是很疼爱她的祖父也从没考虑过推荐她入县衙接班。
得知三娘高中进士、还要来她们蓝田县的时候,郑莹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她知道以自己的出身不可能像三娘这样参加科举,只要三娘愿意给她一个县吏的位置她就满足了!
郑莹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城里的我都知道在哪里,城外的路我也会走,就是不清楚到底是哪一户。”
三娘听郑莹这么说,更觉自己才来第一天就捡到个宝贝。她露出开怀的笑容,拉着郑莹的手说道:“那我们今儿先在城里走一走,明儿再出城去。”
至于走访完以后下一步要做什么,那得等走访完以后再说。
两个小姑娘当即凑一块商量起接下来的环县城走访路线来。
老郑在旁边干站着,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孙女得了他们这位郭少府的赏识,应该是……应该是好事吧?
第82章
三娘前脚出门,其他人也知晓三娘把郑莹讨到身边的事。
众人倒是没太大反应,人三娘本来就是个女孩儿,身边要个女县吏跟着挺正常的,她身边要全是男的才奇怪。何况郑莹还是个熟手,肯定能帮上三娘不少忙。
三娘也没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既然当了县尉,她就干县尉该干的活,不能白白被人喊一声“郭少府”。
一般来说县令会定时慰问县中的鳏寡孤独,年纪太小以及年纪太大的得送点粮油米面之类的物资,处于婚嫁年龄(男子二十以上、女子十五以上)的得统统登记造册定期举办官方相亲大会。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力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上头给县官的考核指标除了规定的赋税徭役以外就是看你县里的人口了。
积极提高生育率嘛,不寒碜!
三娘在城中走访了几家,问题都不大。毕竟这些人都在县城里略有薄产,虽称不上大富大贵,在百姓之中还算家底丰厚的类型。
时人和离与再嫁都还挺稀松平常,真正丧夫寡居的寡妇并不算太多。
即使她们自己还没这个想法,县衙的官媒那边也会时不时拉出一溜壮汉询问她们有没有改嫁意向。
要是已经走出丧夫之痛的话,她们这日子其实过得还算精彩。
三娘反而从她们嘴里听到不少同里的事情,很多结婚生子没几年的妇人因为丈夫从军去了,很多都是三五年见不着丈夫的面,日子过得不是寡妇胜似寡妇。
这一点三娘此前其实在读到王昌龄那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及李白那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时候她就了解过了,只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感觉又与读诗时大不相同。
这些女子一边独自抚育儿女、奉养老人,一边惦念着远在边关保家卫国的丈夫,心里的煎熬哪里是旁人能体会的。
偏偏圣人热爱开疆拓土、朝廷连年对外征战,各地不得不一茬一茬地往边关送人,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样的一个女人必须独守空房。
可不就过得比寡妇还寡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