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章

第 7 部分(2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的y差阳错。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与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正暗合传统京剧《汾河湾》的旧典。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时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的张爱玲。

然而,张爱玲后来改写了《十八春》,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台湾出版了《半生缘》。于是,如何诠释《十八春》里的政治和历史处理,如何看待从《十八春》到《半生缘》的转换,如何评估这两部既有联系又能区别的长篇小说的艺术得失,成了海内外张学界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课题。

也许,这就是《十八春》值得反复品位的魅力所在。

一九六一年秋,定居美国的张爱玲访台湾。在和接待她的台湾作家王祯和谈论文学时,张爱玲初次透露了拟改写长篇小说《十八春》的设想。

一九六六年冬,张爱玲开始把她的设想付诸实施。她在该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的信中说这几天我正在改((a春55(题目也不能不换一个),即为明证。

张爱玲的改写工作历时一年余方始完成,可见并不轻松。新长篇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二年二月至七月台湾《皇冠》月刊,然后于翌年出版单行本,书名最后定为《半生缘》。

张爱玲为什么要改写《十八春》为《半生缘》?一直众说纷纭。一种流行的解释是她对《十八春》原有的政治色彩感到不满,同时也有让这部长篇能在台湾公开出版的现实考虑,当然,改写并不成功。

事实并非那么简单。张爱玲对王祯和谈到《十八春》是以回忆的方式写。不过回忆的部分太长了,现在的部分只在后面占一点点地位,显得不平衡,所以她要改写。

有意思的是,新生的《半生缘》虽然把《十八春》的十八个春秋缩短为十四年。但仍采用了张爱玲最为熟悉的说的全知观点掺用在场人物观点,叙事策略并无根本的改动。由此可知,张爱玲最初的改写想法在改写过程中又不断有所调整。

尽管如此,《半生缘》与《十八春》还是截然不同的。比较两种文本,最易辨认的差异大致有改写一个角色的姓名,慕瑾改为豫瑾;增加若干重要细节,如第十二章新增一大段性暴力描述;删除最后一章光明的尾巴以及相应地改写第十六、十七章,等等。至于两书人物关系的微妙调整,情绪收发的重新布置,情节时间安排的加强合理性,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了。

其实,《半生缘》的重写是张爱玲对自己当初的历史视野、国家民族观念、世界地缘想象的反思和修正,是大时代论述的背景化消退,也是张爱玲通过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重新安排展示她回归《传奇》时代、恢复注重小我尊严的一贯美学追求,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前景化重现。张爱玲借我们回不去了的箴言为小说主人公沈世钧、顾曼桢设计的新结局,传达了至爱也许并非占有而是成全的信息,难怪有论者认为《半生缘》比《十八春》更接近《红楼梦》的境界。

《半生缘》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也许是更为艳异的果实。也见证了张爱玲后期的文学生涯决非一片暗淡。

(原载2003年7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初版《十八春》、《半生缘》)

《同学少年都不贱》大陆版序

二o0一年七月,盛夏时节,我从波士顿飞到洛杉矶。我是应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系主任张错教授之请去作短暂访问的,在该系有一场小范围的学术演讲。但我此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私人目的,那就是踏访张爱玲故居。寻找张爱玲当年在洛杉矶留下的足迹。

张爱玲一九九五年九月中秋节前夕在洛杉矶悄然告别人世,时光飞逝,倏忽六年过去了,张爱玲故居是否有新房客人住?故居前的几株绿树也该长高了吧?张爱玲常去寄信、发传真的小店还在营业否?有关张爱玲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亟想知道的。然而见到张错教授后,又得知南加大东方图书馆有张爱玲资料特藏,很值得一看,于是由张错教授热情引见,在东方图书馆负责人浦丽琳女士特别安排下,我查阅了尚未对外开放的张爱玲资料特藏。当打开四大纸盒特藏资料的一霎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情必须追溯到四年之前。一九九七年十月,为纪念张爱玲逝世二周年。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举办了张爱玲遗作手稿特展。特展取得了很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邝文美先生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提供了不少张爱玲作品手稿和手稿复印件,包括英译《海上花列传》手稿、英文《少帅传奇》手稿(均为打字稿)、《对照记》和散文《乱世纪二三事》(即《惘然记》)、《嗄??》、《草炉饼》、《笑纹》、《四十而不惑》、《一九八八至?》手稿复印件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展圆满结束后。这批手稿和手稿复印件就由南加大东方图书馆妥为保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使我惊喜的就是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复印件。

《同学少年都不贱》写在由皇冠出版社为张爱玲特制的五百格长形稿纸上,共四十二页,钢笔竖写,字迹娟秀清晰,一气呵成,仅少数几处有删改。亲眼目睹张爱玲这部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中篇手泽,我不禁感慨万端。作家创作,不像gdp,可以每年持续增长,精神生产有巅峰期,也就有沉寂期,这本属正常,更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她的写作就走进了死胡同,乏善足陈。其实,留在大陆的那些z十年代的文坛大家名家,又有几人在五十年代以后写出了足以传世的作品?那又该作何解释呢?事实恰恰与人们的苛评相反,后期张爱玲仍坚持创作,仍致力于有所突破。正像她在《续集》一书(一九八八年二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自序中所说的,她在继续写下去,虽然也并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写得少,刊出后经常有人没看见,以为我搁笔了。

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倒确实是张爱玲生前没有刊出的,个中原委,颇值探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又一个喷发期,虽然已不像早年那么辉煌。她的好友宋淇(林以亮)在那篇写于一九七六年的名文《私语张爱玲》中就曾欣喜的透露现在她又在专心创作,她的忠实读者和好友听见了这喜讯,辗转相告。尽管宋淇预告的当时已在润饰的《小团圆》终于未能问世,《小团圆》手稿也至今下落不明,但二年之后,张爱玲还是拿出了《色,戒》、《浮花浪蕊》、《相见欢》等一系列新作。据张爱玲自己回忆,这几篇小说都在五十年代就已写出初稿,此后屡经彻底改写,才在一九七八年前后交付发表的。后来收入《惘然记》一书时又还添改多处。足见张爱玲创作态度的严谨,一丝不苟,也正应了她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日致夏志清函中所作的自我解剖:我是爱看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

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开首就提到基辛格出任美国国务卿,应可推算这部中篇作于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之间。也就在上引同一封致夏志清的长信中,张爱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提到这部本该与《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时面世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她告诉夏志清:《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所谓外界的阻力具体有何指涉?已引起张学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拙见既然这部小说当时根本不为外界所知,外界的阻力无非是广义的泛指,而不是明确的特指,即外界对张爱玲期待甚高,当然也可能包括《色,戒》一九七八年一月发表后所引起的争议,以至张爱玲后来不得不再写《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以为答辩。而寄出又寄往何处?显然是寄给宋淇以听取他的意见。众所周知,五十年代以降,张爱玲不少作品都是寄给宋淇,请其过目把关并安排刊登。如此说来,也许宋淇对这部中篇也有看法,认为小说毛病很大?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部中篇的手稿后来一直由宋淇保管。但这只是我的大胆推测,还有待相关文献的发掘证实。

不管怎样,《同学少年都不贱》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中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之意,铺陈上海某所教会女中一个寝室四位女生尤其是赵珏和恩娟两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以此揭示人生无常的沧桑悲凉,可谓别出心裁,意味深长。渗透小说的是张爱玲一贯的略带调侃的笔法。一贯的细腻人微的描绘,一贯的大起大落的时间跨度。一贯的前后呼应的情节结构。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校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c了美国左派女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ei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和心态史的意义。这应可视作张爱玲的可贵尝试。至于如何给这部中篇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史上恰当定位,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如果我的推测可以成立,宋淇当年收到《同学少年都不贱》以后。又遵张爱玲之意搁开,这一搁就是整整二十六年!在张爱玲飘然西去之后。在宋淇也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溘然谢世之后,宋淇夫人邝文美先生及时检出这部中篇手稿寄交皇冠出版社保存(从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一九九七年十月特展时就得到这部中篇手稿复印件,不难判断邝文美应是在一九九七年一月至八、九月间把手稿转交皇冠的),使这部珍贵的张爱玲手稿避免了可能散失的命运。这是值得大大庆幸的。

今年二月,为纪念建社五十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不失时机的推出《同学少年都不贱》繁体字单行本,紧接着大陆简体字本也将隆重登场。犹记三年前我自美回国时,行囊中最为珍视的就是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复印件,这是承南加大东方图书馆的美意,特许我再复印的。三年来我常常翻阅这部手稿,哪怕就为欣赏张爱玲的钢笔书法,也是很难得的艺术享受。现在这部迄今为止唯一确凿无误的张爱玲佚作小说终于公之于世。对广大张迷和张学研究者而言,不啻是一个大好的喜讯。我想读者一定会取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这也是张爱玲小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2004牟2目5日于沪西梅川书舍(原载2004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同!学少年都不贱》)

一九五五年深秋,当张爱玲踏上新大陆的土地,她的心情,以拙意度之。应该是既忐忑不安,又踌躇满志的。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今后如何生存。尚在未知之数,说忐忑不安,也许不会错。说踌躇满志,因为对美国读者而言。eileenhan9已不是无名之辈,她的长篇小说《秧歌》英文版刚在纽约出版。好评潮涌(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轴。一九五五年四月e目的《纽约时报》就有书评赞誉《秧歌》为极佳的精短的长篇小说。据美国学者高全之的统计。一九五五年美国报刊推介《秧歌》的书评就有九篇之多。所以,张爱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不能说没有想以英文创作在西方世界闯荡出一片新天地的打算,开始情况确实不错。张爱玲先后进入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基金会文艺营、亨廷顿哈特曼基金会文艺营等从事英文写作,英文短篇小说s。1eaies即《五四遗事》)也得以及时发表。同时结识了美国左翼剧作家赖雅。ehel并共结连理。可惜好景不长。英文长篇小说pkeas(《粉泪》)是她花费不少心血写成的,却未能接受出版,张爱玲企图在美国文坛进一步确立地位的计划初次受挫。

跨入六十年代之后,张爱玲转向大学发展,先后担任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剑桥瑞克利夫研究院研究员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开始了《海上花列传》的英译工作。然而,以张爱玲的独特个性和对人接物的与众不同,结局都很不愉快。自一九六七年在英国出版英文长篇小说heoageonoh(即《怨女》)之后,张爱玲基本上停止了英文创作。她终于明白她的努力是白费了,她后来创作的英文文学作品无法赢得英文读者的青睐。

于是,张爱玲死了在美国文坛像林语堂那样立身扬名这条心,重又回到中文创作上来。虽然她从未完全中断中文写作,如她曾为香港的电影公司撰写过多部电影文学剧本,但这毕竟更多的出于稻粱谋的考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实际的打算,与严肃的文学创作是有所不同的。

张爱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返中文文坛的。一方面是《红楼梦》研究,成果就是那部一九七七年在台湾出版的令红学家都击节叹赏的奇特的《红楼梦魇》,另一方面就是重c113业,恢复小说创作。一九七四年六月九日,张爱玲写信告诉夏志清:前些时写了两个短篇小说。搁下来让它多aae些时,先写一个很长的中篇或是短的长篇。一年以后,到了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九日,张爱玲在致夏志清信中进一步透露:我这一向一直在忙着写一个长篇小说《小团圆》,写了一半。这是张爱玲首次提到这部至今仍令广大张迷无限惆怅的《小团圆》,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她这一时期已逐渐进入状态。交替着创作中文中短篇和长篇。

对于《小团圆》,张爱玲后来在致夏志清信中有更具体的交代。全书长达十八万字,且初稿已经杀青,应该是张爱玲后期最重要的一部力作。但她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致夏志清信中却表示:我在euphoia过去之后发现《小团圆》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需要加工,活用事实。请代sopedal根据事实这一点。何谓牵涉太广?为什么许多地方有妨碍?原来《小团圆》是根据她同胡兰成这段恩怨故事而加以改编的(夏志清转引张爱玲另一好友庄信正语),这当然会牵涉太广,而且颇为敏感,卞是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在台湾版已引起轩然大波了吗?以致她对已完成的初稿顾虑重重。觉得需要改写,相当麻烦(~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九日致夏志清函)。这一搁下,就遥遥无期了,直至张爱玲弃世,《小团圆》仍末改好,永远无法改好,初稿手稿也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个谜。

这就是《l学少年都不贱》(以下简称《同学》)的写作背景。《小团圆》虽然中途突然叫停,却催生了其他中短篇小说的面世,包括《色,戒》,包括《浮花浪蕊》,包括《柏见欢》,也包括了这部e前奇迹般出土的《同学》。一几k,人年八月二十!el。张爱玲在致夏志清的长信中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提到《同学》,已为沦者广泛引用,不妨再征引一次:《同学少:年都不贱》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其实信中还有一段话iq样值得注意:《浮花浪蕊》一一次刊完,没有后文了。里面是有好些自传一i2材料,所以女主角脾气很像我。长久不写,总是aped,放不开来。这段话完全可拿来作为《同学》为什么搁下的一个注脚。

《同学》也有好些自传性材料,女主角脾气也:限像张爱玲,这是不言而喻的。小说里某教会女校明显有着张爱玲中学母校圣玛利亚女校的影子,甚至对校区景物的生动描写也与圣玛利亚女校十分相似。小说中赵珏、恩娟等四位同寝室d。039;a当年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对性的好奇,对情的似懂未懂,也不难从张爱玲中学同学的自白(一九二: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风藻》中曾有有趣的记载)中找到相近的答案。正是《小团圆》追摹了张爱玲熟知的真情实事(夏志清语),才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中学时代的生活一一重现眼前,加上她来到美国之后的种种不如意,经过艺术加工,剪裁渲染,成至就了这部含蓄简洁、别具一格的《同学》。

说《同学》自传色彩浓厚,还不限于对中学生活的描绘。小说后半部分有一处重要细节,说的是赵珏在华盛顿为了参加美国国务院对韩招待会,自己裁剪衣服,而且十分得体,颇有风韵。如果联系张爱玲早期名作《更衣记》,如果联系张爱玲早年那些令人惊艳的奇装异服照片,我们就能明了张爱玲对女性服饰素有研究,别出心裁的裁改服装正是张爱玲的最爱。与女性服饰密切相关,也正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在她的名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中已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同学》中又一次出现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复杂心情透过服装裁改这一并不显眼的细节得到了巧妙的烘托。

张爱玲以往的小说大都取材于她再熟悉不过的没落的封建大家庭,《同学》却是她自己大半生的某种写照,至少有着她本人生活经历的若干投影。小说中赵珏的不甘受人摆布(如赫素容),不甘寄人篱下(ihi,ii),不甘违心盲从(如萱望),不甘有性无情(如司徒华),或多或少折s了张爱玲本人的生活,尤其是后期的生活。人穷了就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真是痛心疾首之言,又何尝不是张爱玲后期心境的曲折反映?随着小说情节逐渐展开,赵珏与恩娟之间,恩娟三次不相信赵珏的话,无疑象征着两人关系的渐行渐远,也再一次展示了张爱玲式的无尽的苍凉。

就小说技巧层面而言,《同学》从《时代周刊》始,又以《时代周刊》止,首尾呼应,匠心独运。整部小说张爱玲式的语汇比比皆是:女人、上海、好莱坞电影、精美点心之类。张爱玲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镜花水月意象从处女作《不幸的她》就已开始,而且一以贯之)也在赵珏与恩娟最后一次见面时意味深长的出现了,而且描写细腻、颇为精彩。当然,小说也有不少新的添加剂:同性恋、茹房、性,以至有论者对此有所批评。不过,假如把小说所描写的年代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应该是不难理解的。三卜年代不是丁玲、郁达夫、巴金等作家都不同程度的写过同性恋吗?张爱玲描写茹房也不是第一次了。《7倾城之恋》中就有独到的描绘。

同学少年都不贱,杜部《秋兴八首》中的原涛应该是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从多到都,一字之改,张爱玲也许是故意为之。另有深意:、早年的都不贱到了后期旅美都贱,这是很大的反讽,不管怎样,这部《同学》的寓意是较为丰富深刻的,可以作多层面的解读。不少论者对《同学》在张爱玲小说创作史上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十分:廷注,暂且不必骤下结论,何况撰写《同学》时,张爱玲并未调整到上佳创作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她不是已经承认长久不写,总是aoped,放再开来吗?然而。说《同学》是张爱玲后期的一部重要创作,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八十年代以后,张爱玲除修改像《小艾》这样的旧作,她的小说创作真的是中止了,一代才女不得不停止她的天才的歌唱。冈此,从某种意义讲,《同学》也可看作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封笔之作,其价值也就不同寻常,耐人寻味了。

(原载2004年4月3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

翻译英文作品的最初尝试:新发现的张爱玲译作《谑而虐》浅说

张爱玲以小说名,以散文名,以电影名,海内外的研究论述虽还不能说是汗牛充栋,连篇累牍却是可以肯定的。相比之下,对张爱玲翻译成就的介绍就比较薄弱。在英译方面,五十年代以降,张爱玲先后翻译了《爱默森文选》、《老人与海》、《鹿苑长春》等书,已为人所熟知;在中译英方面

第7部分

欲望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