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八卦周刊作者:肉书屋
红楼八卦周刊第29部分阅读
纨那边,年下黛玉也给李纨母子送来年礼,当然刘姥姥那边的巧姐儿也送了。巧姐和刘姥姥那边虽然不方便进城,也有巧姐写的亲笔信和刘姥姥的年礼——虽然是乡下东西,也是一片心意。李纨母子那边却全无动静。
果然晚上晴雯回来,去李家的紫鹃也回来了,李纨说她是寡妇不适合见郡主,而贾兰,人家王府估计不让见了,所以为了探春好,还是不来了。
黛玉有些沮丧,不过也没说什么,也不好说什么啊。晴雯想起前世里看的那些对李纨的推测,摇摇头。关于李纨,原著上写的分明:“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性格决定命运。
林黛玉虽然这个年节不大出门,也见了亲戚、闺密等人。林府的亲戚朋友里,贾府一系的亲戚败落了,其他都还是官宦人家,所以有很多消息的。
这不晴雯就听说了齐国公府陈家的消息,陈老太太果然是个人物,居然上书给陈瑞文过继了一个儿子,这当然没什么稀奇的,不过这嗣子已经十九岁了,这样就可以直接顶门立户了,就隔绝了其他房争夺陈家嫡系的可能。这样做当然有弊有利,不过陈老太太那么精明的人的决断应该是利大于弊了。不过晴雯好奇:“十九岁?比陈大奶奶还大吧?”
说这个消息的沉璧——曲醉的丫鬟,所以和晴雯很熟——说:“是比陈大奶奶大,不过没关系了。因为陈大奶奶出家为她丈夫祈福去了,所以这个新陈大少爷不用介意这个比自己年纪小的娘了。”
晴雯听了不敢相信:“陈大奶奶出家给她丈夫祈福?不会吧?那个女人……我是说不像吧?”
沉璧看看四周,低声说:“这话也是说给你。我的家老太太的侄女就嫁到了陈家四房,所以听说了,那陈大奶奶自然不愿意的,她好不容易嫁到陈家就是要享福的,当然不肯青灯古佛的过苦日子。她出家是陈老太太逼的,陈老太太许了她娘家好处,娘家就不计较了。计较也没有用,陈家过继嗣子的事,他们管不了,过继了现在这个,他家女儿就肯定做不得主儿了,不如现在捞些好处。”
晴雯不由同情起陈大奶奶了,虽然这个女人找过她麻烦,不过毕竟晴雯并没有受到伤害,现在听到她如此凄惨也有些不忍:“这陈大奶奶也可怜,这么个娘家,为了好处连女儿都不顾了。”
沉璧说:“陈老太太说了,这做母亲的年纪这么轻,又是寡妇,做了母子又不能不见面,见面多了,又难免闲话的。如果陈大奶奶出家礼佛,就不用母子见面了,省了后患,有得了好名。以后那家的姑娘也好嫁得好人家,要不她姐姐坏了名声,伤害的不只是陈家。她们家后头还有要紧的得宠姑娘待字闺中呢,能不听么?陈家大不了换一个嗣子再过继一次,她们家姑娘的名声坏了,以后的姑娘们还嫁不嫁啊?!”
晴雯听了也无言,只是感谢上苍,让陈老太太不把自己当敌人,放过了自己,要不自己一定不是对手,这老太太可是一般宅斗方法,而是政客的手段,又狠毒又无赖啊。
过了五天,宝钗带着贾菊来了林府。可是探春却始终没有来。
天色渐渐暗下来,探春绝对不可能来了。宝钗和黛玉相视无语,最好面子的探春自然不会主动毁约,何况这可能是她最后见自己亲人的机会,她也许想亲自问问祖母去世的情况,叮嘱一下嫂子和侄子什么话,可是她却没有来。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身不由己啊。
于是宝钗拒绝了黛玉的挽留,带着贾菊离开了。晴雯跟着黛玉送到二门,那走向暮色里的苍凉背影让黛玉又落下了眼泪,但是晴雯看着宝钗的背影——她的背始终很直。
276、千里东风
年后,天朝的运气终于转回来了,不知道是这次的援军真的太有战斗力,还是敌军已经气数已尽,总之从年后,就捷报频传。
一封封的捷报,使得京城的氛围在年后比年节里更有喜庆气氛。对于有家人在前线的人家更是无以伦比的好消息。
林家的楚盈和黛玉给京城的各大寺院都又贡献了相当多的香火钱。其他人家也可想而知的。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实在的好消息,就是惜春在二月中旬生下一个儿子,母子平安。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当然能带来很多的喜悦。
晴雯记得前世有人分析红楼原著上的情况,整本书里贾家一个家族居然没有新生命出现,可见这个家族的末日——对于很多红楼读者来说,后面高鹗的续书是不能做为红楼梦考虑的,所以里面的内容不算数。
现在晴雯才发现在经历了一系列悲剧之后,一个新生命的出现,是多么的让人惊喜。那娇小的婴儿真的让人感觉一种无限可能的希望。连尤氏这些天也露出了长久不见了的笑容。
不光林家和薛家,就是周家的族人们也都上门道贺,虽然亲戚关系已经远了,但是这应该就是中国的宗族观念,添丁是整个家族的喜事。
看着抱着婴儿的惜春,晴雯想,贾家终于还是有一个女儿,摆脱了“原应叹息”的命运了。
不过,这天楚盈从铁老太太家回来,就要求,黛玉姐弟这些天不要出门了。
林栖不知道是因为正月里放假,有些玩疯了,还没有完全收心;还是进入倦怠期了,反正这阵子有些喜欢出门玩,不过也是男孩子没人喜欢老关在家里。这不正在兴头上想去看小弟弟玩,其实是想逃避写文章,出去透透气。现在见母亲不让出门了,就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出去了?我都是做完功课才出去的,不耽误功课的。”
楚盈说:“不是耽误功课的事。是因为这阵子,京城里怕有什么事发生。像上次我和你姐姐去绸缎庄不就赶上火灾了么?你姐姐的脚养了多久才好啊。所以这阵子我们都不出门,在家呆着,过了阵子在出去。”
林栖是个懂事的孩子,听了这话就不说要出去了。
晴雯在一边听了,感觉惊心,这北边战场看来大局已定,所以京城的斗争也要件分晓了么?晴雯没有打听过北边战场的情况,何况她来往的这些丫鬟、婆子虽然都是名门官宦家的下人,但是毕竟都是女人,听不懂也不注意这些战事政治,就是知道战场输赢罢了,打听也没人说的明白。所以晴雯不知道这北方战场的何家和夔家的权利分布,名义上是何家长子何允是大元帅,但是夔家在北方边境也是几代经营,实力不可小觑。京城里当然是何家的实力更强,但是夔家因为姻亲关系也不少助力,不过夔家最强大的两门姻亲都让何家解决了,东平王府覆灭了,何太尉夫人则是死了。但是这样一来,两个家族的斗争就上了明面了,连晴雯这样的朝堂之外的人家的丫鬟都知道了。不是势如水火,而是不共戴天了。
晴雯衷心希望,他们的斗争能在战争完全胜利以后再来个大决战,不要牵扯到无辜的将士和边民。但是只是晴雯的愿望,虽然晴雯每次跟着黛玉去寺院都是这么祷告的,不知道何家和夔家能否这么以大局为重。听说何家长子何允是个宽厚高尚的人,就算真的如此,可是他弟弟何雁已经开赴到北方战局里了。说实话,虽然何雁对林家有恩情,但是晴雯也得说,这可是个不择手段的人,如果说何允是个天才的军事家,那么何雁是个受过严格培训的政治家。他们兄弟虽然是一个母亲教育出来的,但是显然何太师夫人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估计早期何允小时候,何韦氏也是个热血的女子,所以教育出了何允这样的完美军人,可是情势比人强,到了何雁的时候,就换成了对更现实的权臣教育了。不知道在北方战局上,何雁的理念能对他兄长影响多少呢?
在晴雯看来,这何家的政治手腕比夔家要高,要不夔家这么好的两门姻亲的助力都能让何家砍了去,而且先连根拔掉和夔家更亲近无法拉拢的东平王穆家,同时震慑了何太尉,使得何太尉暂时像何家靠拢,然后釜底抽薪,斩断了墙头草的何太尉的退路,逼的他只能和自己一条战线。而看夔家,草草就就匆忙杀掉了何家没什么重要性的女儿,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是对何家没什么直接影响。按晴雯看有这功夫,还不如想法子买了杀手刺杀了何雁呢,这才是何家的生力军。
可是夔贵妃生了个儿子,皇宫里母以子为贵,这点就压过了多年无出的何皇后。何皇后生不出皇子,这是何家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硬伤。
这都是大人物们应该想的东西,晴雯一个小丫鬟,想也没有用,最多就是向神佛祷告一下。不过比起这个来,晴雯总忍不住想那安娘子,即使被岁月摧残,但是还是能看出当年风华绝代的影子,而且真的,真的有些像何雁的容颜,难道……,算了,何雁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生母啊?敲诈当朝太师家,这一定是要有必死的觉悟。何况要是真的,她能拿到的把柄只有何雁的出身了,其他的,晴雯不认为何家的韦氏夫人能让她活着带走,但是拿自己亲生儿子的身世要挟他的嫡母,这是得什么样的人才做的出来的变态事情。当然不能说这个把柄脑残,因为到了现在,何家韦氏夫人是不可能放弃已经培养到现在程度的何雁的,也不会让人威胁到何雁的前程的。不过这个行为很脑残,难道除了被要挟,人家就没有其他方法解决了,什么样的协议也不如死人嘴紧。
时间按照红楼原著的安排发生着应有的故事,比如二月底的时候,皇帝下了诏书,要把西宁王的义女嫁给来求亲半年了的西海藩王了。晴雯一算日程安排,探春果然是清明前后出发开始自己的异国和亲王妃的生涯。
送亲的场面并不宏大,想也是的,要不和亲的人就封公主了,不是一个异姓王家的郡主了。毕竟西海小国,还是战败的,天朝肯和亲就不错了。不过中国似乎有礼遇外族的传统,好像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大国气度,所以和亲也是必要的,反正是罪臣的女儿,去就去吧。
不过规格低,不等于谁都能去凑一脚,又不是上元节的花灯会。所以只能是楚盈以二品诰命的身份去送送还是行的。惜春哀求让她化妆成林家的丫鬟去看看三姐姐,宝钗听了没说话,当然更不会提类似的要求了。
于是楚盈就先上书给礼部,申请去送探春。礼部当然批复同意,人太少也不好看不是,有二品诰命自愿去也不错。
清明前后官员和家眷们都想着祭祀活动,有人说中国的最大的信仰其实是自己祖先。所以谁有心思分在一个去战败小国和亲的什么便宜郡主和的身上啊。所以除了负责这事的和礼部的对着藩王和探春郡主都没什么热情关注。
当日是清明后的第二天,楚盈带来惜春和晴雯去的。黛玉也按规矩不能去的,何况贾家其他人。楚盈可能是想晴雯机灵又是贾家出来的,所以就带着她一起去的。
和晴雯前世里电视剧里演的不一样的是,探春不是直接上船的,因为京城没有出海口,只有运河做航运,所以探春的和亲路线图是从京城走陆路,到海边港口再坐船,去那西海翻国,然后在那里举行婚礼。之后送亲的礼部官员回来复命,就算完成了。
这和亲的婚姻虽然悲催,不过楚盈打听了,探春过去是做正妃的。上头外派的果然级别高些。也算给贾家人一个安慰了。惜春已经写信给贾政禀明探春的事了,不过正守孝的贾政是不可能来送女儿的,何况就算想也来不及,惜春的信到金陵的时候,估计就到了清明了。再说现在探春不是贾家的女儿了,而贾政不能在给母亲守孝期的清明离开祖坟来送女儿啊。比起原著判词说的“清明涕送江边望”更加悲惨些,连送都没有了。不过这江是指什么江啊?北方京师附近哪有叫江的河流啊?对了,如果贾政夫妻有心,在长江边上望着滔滔逝水,当做送女儿了,也算应了判词。原著上不是说了天下水归一元,不拘哪里,有水就可以么。晴雯心里乱解了一阵红楼原著,就跟着楚盈去京郊外送探春了。
好在,西宁王府比较要面子,因为算她们家嫁女,所以几乎倾巢而出,就是没什么其他人,加上朝庭礼部出的人员,两方面一凑,也是浩浩荡荡的,所以探春的和亲仪式还是挺气派的。
277、望穿秋水人不见
278、风云变之将陨
279、人生智慧
280、关心则乱
281、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282、婚姻谈判?
283、夺夫之战
晴雯一边说一边看着薛姨妈的脸上由本来就不健康的黄|色变成了气愤的红色,然后又转成灰白。晴雯真的担心她不会突发心脏病、脑溢血什么的吧。好在薛姨妈的心脏和脑血管都比她个性要坚强,所以坚持到听完,也没事。
晴雯为什么只说薛姨妈的变化啊,是因为她说的时候压根没敢看薛薛宝钗。不过晴雯一边说一边升起一股无名火——混蛋贾贾宝玉,你做的混账事,让我给你老婆、丈母娘赔小心。
晴雯说完以后,屋里死一样的寂静,正当晴雯决定说些什么终结这墓地一样的气氛时,薛宝钗说话了:“她们在哪里?”
晴雯只好说了地址,正想不知道薛宝钗怎么去和史史湘云上演夺夫战役。结果薛薛宝钗说:“晴雯你跟我去吧,去看看他……们。”晴雯想说,我不去,这个炮灰不能做。不过薛薛宝钗哀怨的声音使得晴雯终于还是没有能说出拒绝的话,难道我也开始怜香惜玉了,因为这年头怜香惜玉的男人死绝了,所以由女人来结过怜香惜玉的大旗?
晴雯都不好说,让我回家请假去。毕竟这样的事,知道的都装不知道。
所以倒霉催的晴雯就不得不跟着薛宝钗去找贾宝玉和史湘云了。
薛宝钗很有行动力,马上站起来,去找宝琴要车用。晴雯难堪的对薛姨妈说:“扶您老躺下吧。”
薛姨妈被晴雯扶着躺下的时候,才反应上来,泪流满面,拉着晴雯说:“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晴雯暗想,以红楼原著看,您老真的不算什么好人,为了你女儿嫁给贾贾宝玉,伪装好人接近然后刺激林黛玉;连自己的侄子侄女都不放过的算计。现在没有必要算计林黛玉了,不过宝琴兄妹可没少被你们连累算计。还有可怜的香菱,想到香菱,晴雯真想松手把她这么扔床上,不过怕她这会子的状态突发了什么病,所以没敢。还是您老好像还吞了媳妇的嫁妆,才同意人家和你被判了死刑的儿子和离的。现在有报应了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晴雯从房里出来的时候,正看见薛宝钗把抱着她大腿的贾菊抱起来递给了刑岫烟。然后就要和晴雯出发。宝琴和岫烟当然看出不对了,想问,看薛宝钗的脸色也不敢问。就站在院子里看着她们离开。
路上,薛宝钗和晴雯同车,薛宝钗不说话,只是把帕子都绞破了,晴雯也不好说话,两人一路无言。
晴雯想,既然事已至此,还是要薛宝钗自己选择了。薛宝钗真的要贾贾宝玉和离,也是贾贾宝玉理亏在先的。何况既然原著上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许贾宝玉和史湘云真的有缘。薛宝钗没办法,贾宝玉显然就是不喜欢“山中高士晶莹雪”,无论有没有“世外仙姝寂寞林”都一样。没有木石前盟,人家更喜欢另外一段金玉良缘。这是,任你如何的举案齐眉,他也是意难平。
本来晴雯因为不想通知薛宝钗就在家磨蹭了半天,半上午了才去薛家。结果出门到了城门口,赶着过军队,她们只能等。还是晴雯看一时半会儿军队过不完,自己下车买了些干粮——包子、炊饼,回来遗憾的发现军队还没过完,薛宝钗也在原地等她。天知道,晴雯多么的希望薛宝钗能弃他而去啊。
到了车上,就是天色都过了中午了,晴雯给薛宝钗东西吃,薛宝钗摇头不吃。晴雯自己吃,可是刚开始吃,偏偏又能同行了。于是一边是马车颠簸,一边是忘了带水,所以晴雯也吃不下。
好容易到了那县城,天色都渐黑了。找到地方,薛宝钗居然毫不犹豫,直接上来敲门。
史湘云家傍边一个大婶看着两个年轻女子,从车上下来,穿着也不像在这样的贫苦人居住的地方出入的人。却直截了当的去敲门,好奇的在边上看,问:“你们是这家的什么人啊?”
薛宝钗不答话,晴雯不知道怎么答话。好在一时里面就开门了,史湘云荆钗布裙的站在门口,看见薛宝钗,楞住了。
薛宝钗估计还抱有幻想,晴雯说的是假的。不是有句话说什么“我不信你说的话,包括你说不爱我。”女人都是能自欺欺人的。所以现在薛宝钗看见史湘云倚门而立,虽然没看见贾宝玉,也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下去了。
看两人相视不动,傍边看热闹的在增加——看来贾宝玉和史湘云还是被关注对象,晴雯就说:“云姑娘。我们来看看你们。咱们进去说话吧。”
史湘云也反映上来,闪身让薛宝钗和晴雯进去,关门。
屋里还没有掌灯,天色已晚,窗户又小,所以光线有些暗。但是不影响她们看见贾宝玉正坐在屋里。
屋子很小,也简陋。毕竟史湘云的前夫家肯放了史湘云自由就已经不错了,不会给史湘云多少财物的,要不史湘云也不会当掉那个珊瑚钗子。窗下有炕,傍边有灶,真的是火灶连着炕的这样表示贫苦修辞的具体体现。
贾宝玉之前应该是正坐着炕上写什么,结果听见了晴雯的声音,就停下来了,结果一看进来的居然是薛宝钗,薛宝钗和贾宝玉相视。晴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房子就这么大点,回避都没有地方。
终于贾宝玉开口了:“你来了?”这不是废话么。
薛宝钗就走到贾宝玉身边坐下,说:“我来了。”
这是什么气氛啊,晴雯偷看史湘云,史湘云没有表情,像个塑像一样站在那里。
然后薛宝钗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当时去哪里了?大家四处找你。”晴雯心中喝彩,这话有水平,薛宝钗很有谈判技巧啊。
贾宝玉也是高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说:“我遇上一僧一道两位大师,就跟他们出家了。”晴雯都怒了,你出家了,怎么在这里?
薛宝钗还是不动声色:“那两位大师呢?”晴雯暗赞:厉害!
贾宝玉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走了。”
薛宝钗也按压不住了:“你怎么到的这里啊?这里离京城这么近,怎么也不捎个话回去啊?”薛宝钗声音居然还平和的很,让晴雯赞叹不已,这涵养。
贾宝玉更是个人物:“我以为你们都回南边去了。”
薛宝钗盯着贾宝玉的脸说:“你给南边捎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