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成婚过后,两家便商量着怎么卖柿饼,最后还是蒋立,蒋大伯二人每日用家中养了快一年的牛拉着几筐柿饼去镇上卖。
他们事先打听好别家价格,用他们三家院子里柿子树上柿子晾晒的柿饼,就跟人家的一个价钱,从山上辛辛苦苦背下来的,品相好的一斤就多卖两文钱。
先是在镇上卖了几日,销量不太好,旁人觉得他们柿饼好是好,但价格太贵了,两人不想便宜了卖,便去了县城,租了个摊位。
等蒋大哥二哥修完了路,也跟着一起,分作两个摊子,离得不远,一开始卖的价格一样,后来就这个摊子品相差些的比那边低一文,那个摊子品相好些的比这边低一文。
于是两边摊子卖的还算不错。
不过今年他们辛辛苦苦把山上柿子都背下来了,家里满满一屋子柿饼,靠他们每日几筐几筐的卖,得卖到什么时候?
这时就有个大老板,说是采购什么的,尝了一口他们的柿饼,感觉味道,品相都不错,就全包了。
也不算压价,品相差些的就按照比市面上低一文算,品相好的比市面上高两文,分别是二十四文和二十七文。
几人合计一番,便应下了。
品相差些的一共有238斤,品相好一些的足足有2364斤,两者一共卖了69两又540文,那人还说明年若有这等品相的柿饼还可以找他,约好了明年再来。
再加上之前零零散散卖的九两又七百文,一共是79两又240文。不过一个秋日就挣了这么多银子,就连蒋三叔开的肉铺也要一年多才能挣到这么些!
他们几人在算了账后,几乎都要呆住了,哪怕这些三家一分,蒋子尧跟白虎的两成,蒋二哥家三成,蒋大伯家人多出力也多占五成。
他们分到手的银子也是很可观的。
要知道,往年一年能攒五六两银
<p class="text-danger text-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