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飞行员的话说,就是“每架飞机都有自个的‘脾气’!”。
飞行员需要了解一下这些战机的“脾气”在战斗中才能更好的做到人机合一。
好消息是时速突破了1000公里。
这是康政开出来的,他回来时心惊胆战的报告道:“团长,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想试试我那伤疤要到什么程度才会破,一不小心没看表上的速度,它就……”
王学新听着这理由都无语了,这该批评还是该表扬呢?
批评吧,飞行员就该要有些冒险精神,而且康政原则上还立了功,批评好像不太对。
表扬吧,这就是不服从命令吧?
最终王学新只是摆出一脸严肃,警告道:“没有下一次了,身为队长应该以身作则!”
“是!”
正当康政要转身时王学新问了声:“伤疤破了没有?”
“报告团长!”康政把腰板挺得笔直的,信心十足的回答:“没有!”
“嗯!”王学新满意的点了点头。
后来王学新才发现自己被康政骗了。
当时伤疤就出现开裂渗出血迹,只不过不严重康政自己包扎了一下没让其它人知道。
康政担心回答伤口破裂会不让他飞,于是就撒了个谎。
王学新就不明白怎么撒谎也能撒得的如此清新脱俗如此理直气壮,以至于他当时一点都没怀疑,因此王学新还特地去找过康政一次。
康政笑了笑回答:“团长,我这是为了战斗为了打鬼子而撒谎,那能不理直气壮吗?”
“算你有理!”
坏消息是一架战机在这期间发生故障,七架战机变成了六架。
这应该是正常的,这时期喷气式战斗机才刚出来还不成熟,虽然王学新给的设计图是成熟的,但生产工艺及大量的零件却是“流星”战斗机的。
日不落“流星”战斗机还毛病不断呢,“歼2”当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过这样也好,七架战机按双机编队的原则会多出一架。
王学新原本打算用它做预备队或是替补,现在就不需要为这方面操心了。
第1829章 穿插
这场战役,王学新估计应该是从海空打起,毕竟这仗主要还是制海权制空权,鬼子关东军在燃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直接从陆地上发起进攻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但王学新却猜错了,这仗是以鬼子从陆地发起进攻展开。
这天凌晨三点,王学新在汽修厂的临时宿舍连夜整理“歼2”的数据。
自“歼2”投产以来王学新认为每月五架的生产速度太慢了,而且这还没计算发动机生产时间……“歼2”是直接用“流星”战斗机的发动机,八路军在有生产能力后就试生产了一批有十几台库存。
这要是把发动机的工时也计算在内,一个月能生产一架就不错了。
众所周知,战争用的装备不仅要求质量更要求产量,如果产量跟不上结果就有可能像汉斯的“虎式”一样败走沙场,而它的对手“t34”虽然质量不行单挑不是“虎式”的对手,但人家能在生产线上玩一样的生产完就开上战场,是名副其实的“钢铁洪流”。
这就是产量形成的优势。
反过来如果生产困难导致周期过长,八路军想要以“歼2”为主力就只能是空谈了。
另一方面,王学新考虑到“歼2”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领先地位……这玩意史上是出现在志愿军战场上的,而且一出现就成为“神机”可能对抗鹰酱最先进的“佩刀”喷气式战斗机。
王学新现在把它整出来了,怎么说领先个五六年没问题吧!
因此很有必要大规模批量生产将它作为八路军航空队的制式装备。
加快生产速度的方法就是“数控机床”。
这是八路军的优势:
因为能自生晶体管并且已经进入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生产成本一低,工厂批量使用数控机床的条件就基本成熟了。
而数控机床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快又准,尤其是战斗机机翼、发动机叶片这些需要精准度的零部件……手工生产的这些部件要反复检验,良品率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不合格的就回炉重造。
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周期,甚至还会增加飞机的故障率。
数控机床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良品率至少百分之七八十。
因此表面看起来投入更多成本比如数控机床本身以及电力等等,但最终计算到一架战机上却发现这是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性能和安全性。
王学新这一晚就是在整理“歼2”的资料,哪些适合用数控机床生产哪些用手工生产,哪些零件需要改进等等。
当然,王学新这个门外汉是整不来这些的,他依靠的是系统。
只不系统在他脑子里没法打印出来,以至于他不得不自己动手分类并写写画画的加上标注。
就在王学新忙着的时候,通讯兵敲门进来喊了一声报告。
“团长!”通讯兵焦急的说:“鬼子发起进攻,和平村的战斗打响了!陈参谋让我来通知您……”
王学新“唔”了一声丢下手头的工作就要走,但一想“歼2”的资料可非同小可,不能这么随随便便就丢在这里没人顾,于是就通知警卫员看守不能让任何人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