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连忙迎了过出去,就站在门侧,点头道:“苏董,杜卡特先生。”
“杨明你是见过的,我的办公室大管家。”苏城笑容满面的介绍着,陪着杜卡特慢慢走,并道:“咱们先在大厅里坐一会吧,等人来全了,我们再一起谈。”
当天未能参观大华实验室,杜卡特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忿于自己的领先优势被剥夺,杜卡特仍旧只能微微点头,道:“那就喝点中国茶好了,对了,能请碳纤维的研究者出来说话吗?”
他还是想要提前了解些信息。
苏城笑了笑,对杨明道:“你去请王博士过来。”
“是。”杨明转身就去打电话,然后到楼前一点等着王赟。
一会儿,就见王赟坐着电瓶车过来了。
杨明招了一下手,让电瓶车停下,就笑笑说:“王博士,咱们走过去吧。”
“好。”王赟一脸憨厚的下车了,吩咐开车的实习生自己回去。
从路口到主楼,只有短短的一截,杨明没什么磕绊的就把黎涣祥的话说了,问:“王博士,你有什么打算得和总部交流,2000人的安排是大事,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碳纤维所的事,是大华实业的事。”
王赟默然不语。
杨明站住不走了,拉住他道:“你得说清楚。我可给你说,现在的国家政策不明朗,你要是敢坑了人家学生,有人就敢用坑埋了咱们。傻子瓜子当年雇佣8个人还要大讨论呢,你这可是2000人。”
王赟托了一下酒瓶底似的眼镜,道:“这2000人,我的确是准备充实研究所的。碳纤维的前景很广阔,我认为扩充到海洋石油研究所的规模,没问题。”
海洋石油研究所要突破500人了,算上外包和工程人员那就更多了。
杨明有点安心,心想,200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还不一定能有多少人呢。
于是,杨明点点头,又问:“那生产呢?你准备扩产吗?准备怎么做?”
“这方面,我的想法,确实和黎总差不多。”
“啊?”
“不是从这2000人里出,当然,他们要是坚持不住,还想留下的,那没说的,去车间。但我觉得,2000人肯定是不够的。”
“不够?”杨明不够用了。
王赟点头道:“要做车间,要扩产,就我看来,规模只有增涨到5000人,才能行。”
“5000人?”杨明呼吸都急了,这是大华实业四分之一的员工数量了。你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决定这样的事吗?
王赟却是迟钝的很,算道:“我前面向苏董报告,月产10吨,苏董不满意。明年月产50吨,苏董也不满意。因此,如果要年产千吨的话,现在的生产方式就要全部改变了,而从成本方面分析,与其年产千吨,不如扩产到3000吨左右比较划算。5000人也不是一下招来的,但要是按照现在的培养模式,维持5000人的实习生数量,还是需要的。”
杨明彻底说不出话来了,无奈道:“你一会不要说,我给苏董说明一下,让他来决定吧。”
“好。”王赟对此答应的很爽快。
杨明这才和他一起往主楼走。
几步路绕过一丛小竹林,就见门口已经停满了车,更有两辆挂着政府牌照的车,直接停在了主楼门前。
杨明稍稍回忆一下,就想到:是外事办的车。
进入大厅,果然见到几个穿着白衬衫的政府工作人员散落在大厅内,其中一人就站在门口,对一名外商说:“你们是对碳纤维有兴趣吧,其实我们市正准备建设好几个碳纤维工厂,你们如果投资的话,各方面都能有优惠。”
“真的?你们也有碳纤维技术?”老外很惊喜的看着年轻的办事员。
办事员自豪的道:“马上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