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工人不少,但符合大华要求的太少。
许多工人都来自沪上的小船厂,本就是碰碰运气的。到跟前一问,大华没有降低应聘要求,许多人直接就走了。
有来的急的,看到大华船业港口区门前贴的具体说明,也只能颓然离开。
搞到中午,大华船业招聘的人数才10多个。
这其实也不奇怪,LNG船的要求之高,可以说国内根本就没有多少合乎要求的工人,不管招聘什么人进来,都要重新送到国外去培训。区别只在于培训的时间长短和费用。
以目前的价格来看,不是一流的造船工人,送到外国培训的费用是一流造船工的两倍以上。而法国大西洋船厂培训工人的报价是2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一名工人20年的薪水了。
所以,除了少量的高级技工,大华船业是不会招聘普通工人的。
这不光是多花钱的问题,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让大华船业的进度大大落后,进而影响到整个船业公司的战略和存在。
辛辛苦苦跑过来的媒体没有办法,只好随便报导两句。有说门庭冷落的,有说招聘比例低的,顺便无聊的拍上两张照片,就稀稀拉拉的离开了。
只有少数几家媒体,出于不同的念头,悄悄的留下了,央视的靳燕柔就是其中之一。
她屡次采访苏城,对大华实业的了解也很多,加上中韩建交之事,靳燕柔艰辛,就算这次招聘不能做成独立报导,用来做日后的背景资料也不错。
呆到了第二天再看,现场就只有靳燕柔和几个本地媒体了。
招聘场面更加难看。
不光应聘的人少了,录取的比例更低了,现场秩序也是一片混乱,大华的人力事业部想尽办法,也无法做出热闹的景象来。当然,这和他们业务不熟练也有关系,换成政府下属的宣传部门,乡干部视察小村庄,都能搞的像是国家元首到访一样隆重。
第三天更糟糕。
本埠的工人想来的都来了,外地的工人看了报导,知道录取率低的惊人,连碰运气的人都少了。
1992年的火车可不好坐,价钱也相当不低。
为了不无功而返,就有人找上了靳燕柔,希望她能代表大家,找大华做几个专访。
不报导大华招聘的事,总有别的事可报导吧。
靳燕柔也有同样的心思,就和其他人联名,向大华的办公室提出采访申请。
这样的采访,对企业来说是定然要同意的,区别只在于级别的高低而已。
令靳燕柔惊讶的是,一向不那么喜欢采访的苏城,竟然同意了专访。
这下子,靳燕柔也来了劲头,她做了充足的准备,依照大华办公室的安排,准时抵达大华实验室的总部。
一路欣赏着繁花锦簇的花园,一群记者来到了紧靠黄浦江的董事楼。没到门口,就听见有人说话。
引路的杨明小跑了几步,到前面问了两句,回来后抱歉的道:“不好意思,苏董还在接待客人,你们稍等一下。”
“没关系。”靳燕柔嫣然一笑,看的杨明都有些不自在。
记者们也都习惯等待了,一边小声谈话,一边注意着周围的景色,对他们来说,光是大华总部内部的园林构造,就不虚此行了。
很短的时间,楼上的门开了,只听苏城的声音疲惫而深沉:“虽然情况不利,但大华实业还是会坚持去做LNG船的。不管是中船集团,还是远洋集团,想要一分钱不出的拿干股,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楼上的仲厅长对苏城突然这样说有点奇怪,但也只是笑了笑:“事情就是这样,没有工人,你们怎么做船。”
“你能代表中船和远洋集团?”
类似的问题,仲厅长听到了不止一次,得意之余又不屑的道:“当然。说过了,你要么别做,要么,就自己培训工人吧。”
记者的联想能力是仅次于精神病的,聊聊几句话,下面的人就兴奋起来。靳燕柔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让摄影师悄悄开机。
杨明则脸色微变的将众人拦下,低声说:“几位稍等,然后匆忙跑上楼,似乎是去阻拦什么。”
这时候,众人分明听到,苏城用义正严词的语调,大声道:“中船和远洋集团拥有中国船舶工业的所有资源,但这笔资源是国家和人民赋予你们的,不是让你们为所欲为的。我苏城把话放在这里,大华实业只要有一分钱,我们也会为了国家的运输安全,全力以赴的造出中国人自己的LNG船!中船和远洋集团做不了,不愿做的事,我们大华做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