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高考给了他现实一击。
父母含泪的失望眼神,纪时一直记得清清楚楚。
尤其在他的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周围的邻居把他和镇中的同学作对比……甚至直到大学入学之后,纪时都羞于提及自己母校的名字。
……
车子开过大道之后,慢慢开始颠簸起来。
纪时关于那时候的记忆也渐渐变得明朗。
这辆旧夏利上足足挤了8个人,后排5个,前排加上司机3个人,他们一人给了8块钱,从县中到家差不多要花上一个小时,司机是熟人,向来要钱不要命,口头禅就是“再挤挤”,前排两个女生一起挤在副驾驶上,看到交警就蹲下来往座椅下面缩。
县城有到镇上的中巴,不过不如熟人车方便,能直接送到家门口。
他们刚刚走过的大道在10年后渐渐会被沿海高速所取代,只有公交大巴之类的依然坚挺地运着一车车人去县城办事,苏北乡下的小镇,时光似乎从未在这里逗留过,除了人变少了之外,风景与10年后并没有太多变化。
十字路口依然是那家服装店,老板从叔叔变成了爷爷,店被儿子继承了,纪时上一次回家的时候,店里新添了卖渔具的业务。
不过现在还是在卖衣服。
徽省老板卖的凉菜生意从10年前火到了10年后。
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闲置的公交站台、澡堂、理发店、旧剧院……
凉七团队
再开一段路,就到他家门口了。
不知道为什么,纪时这会居然有些紧张。
明明他在意识到自己重生了的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
大概是因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包容他的人。
即使他高考考入了一所三流院校,花费的学费是一本二本的几倍,他们也心甘情愿掏钱,即使他在大城市里混得不如人意,连吹牛的资本都没有给父母一点,他们却只关心他在外有没有吃饱穿暖,让他花钱别省,让他别得罪领导,受了委屈就和家里抱怨。
他能让父母骄傲的时间实在太短太短。
车子拐了个弯,先在一个叫梅丽的女生家停了下来,梅丽从后排下车之后,纪时顿时觉得舒服了不少,等陆陆续续下车了几个人,司机在驾驶座上提醒他们:“你们三个一起下,就停在周康家门口。”
周康是周婷璐的爸爸,纪时隐约也有印象,周婷璐家靠路边,他和邹勇都是在她家门口下车,邹勇家近些,走两步路就到了,纪时家是最远的,所以每次都是他妈骑脚踏车来接他。
“到了。”
车门打开的一瞬间,纪时第一个从车里跳出来,胃里泛的酸水让他忍不住原地干呕了好几下,邹勇和周婷璐帮他把包从后备箱里拿出来。
“谢谢师傅啊!”
还没站稳,纪时就听见了他妈熟悉的声音,她熟练地从邹勇手里接过包,又招呼邹勇和周婷璐去家里玩,这才把包放进自行车筐里,示意纪时坐在车后座上。
“我不坐了,没几步路。”
纪时重新把包背到身上,纪妈瞪了他一下:“就放筐里呗,背着多累。”
纪时摇了摇头,高二升高三这年暑假,他个子长到了1米7,和他爸一样黑瘦黑瘦的,他爸身高还不到1米7,他妈只有1米5出头,就这么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忙农活又把他养到大。
18岁的纪时不懂的事情,30岁的纪时已经很清楚了。
纪妈看儿子不说话,自己找着话题,说他爸去镇上给他斩鸭子了,又说家里烧了他喜欢的小黄鱼,是姨父特意送过来得,说他留在家里的那双旧鞋被他爸给穿了,穿得破破烂烂,一点也不懂珍惜。
纪时一边回想着以前的事情,一边轻轻“嗯”着,纪妈朝他看了好几眼他都没有注意。
“你之前不是说不想住校吗?我和你爸商量过了,下学期开始,我们就在学校门口租个房子,你爸去照顾你。”
纪时停下脚步,记忆之门在这一瞬间敞开了。
他记得很清楚,到校外住这件事是他整个高中的转折点。
第2章 高考回忆 终于开始翻课本了……
“我不住了。”纪时踢了踢脚边的石子,“还是住校吧。”
纪时就读的z中,在苏省算不上有名气,可在z县却稳坐头把交椅,一年大约能出三四个清大或者京大,二本以上的达线率也不算低,可以说,考进了z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本科的大门。
z中原先位于z县中心,占据着最好的地段,等纪时入学那年才搬入新校区,新校区附近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排排等着拆迁的旧房子,z中搬迁无疑让附近的居民又发了笔小财——从前两年开始,z中附近就形成了家长陪读的风气,尤其在最关键的高三这年,学校里几乎有一大半的学生出来租房学习。
纪时自然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不过他要陪读的理由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毕竟,在当时的他眼里,高三还住学校宿舍的都是穷人。
在他记忆中,自家爸妈在学校附近租的房子大概500块钱一个月,水电另算,他当时在乎的却并不是一年6000的租金对于爸妈的压力,反而更羡慕当时在附近新建的商品房小区租房甚至买房的同学,甚至暗地里抱怨过,为什么自己只能住那种又旧又破的老房子。
后来想想,他都不知道高中时代的自己怎么会有那么强的虚荣心?
“怎么又说住校了?”纪妈抚着儿子后背,“我们田里虽然忙,让你爸骑摩托多回来几趟就行了,你们食堂饭也不好吃,吃好了才能好好读书。”
纪时还是摇着头:“食堂饭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