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刚才那一丝笑意已经不见了。
颜舜华也没勉强李卓然。非逼人笑也不是事儿,人家不想笑你让人家笑不是难为人吗?
颜舜华将自己的打算简单地告诉李卓然,并给李卓然列了需要特意打造的器具和前期需要准备的食材。
李卓然又是默默地将清单收起,走人。
颜舜华送走李卓然,心情很轻松。大冬天嘛,正好吃点热辣辣的东西,李卓然在别庄,丰和楼能弄来的食材他都能弄来,要把店做起来绝对不难。
过不了几日,李卓然就带来好消息,说一切都准备妥当了。颜舜华带上珠圆、玉润,在李嬷嬷的陪同下出了府,进了对街的茶楼,到二楼找了个临窗的雅厢,从对面远远地往下看。
颜舜华这么谨慎也是没办法的事。自从上回颜舜华把自己弄病了,姥爷便再也不让她只带着珠圆出来溜达。
颜舜华知道姥爷他们都是关心她,也不抵触这种管束。她坐在窗边一看,店铺的新招牌已经挂上了,没什么响亮的名号,只写着几个字:食坊。
外头雪虽然停了,天却还是冷得很,一锅滚烫的汤水散发着腾腾热气。而在汤锅旁的长桌前摆着一溜成串的食材,有荤有素,荤的只消三文钱一串,素的更便宜,只要一文钱。
往来的人远远瞧见热气,不由迈近了几步。这一走近,又被香气吸引住了,不由问:“这是什么吃法?”
店中的伙计是新招的,与李卓然不同得很,是个口齿伶俐的人。他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一介绍,便把客人请了进去。客人见东西便宜,也不急着走,点了几串,坐到桌旁等人送来。
一尝之下,都觉得肚里热腾腾的,一路走来的寒意都被驱散了大半,竟有些意犹未尽。于是这客人又去挑了几串荤肉,连着送的几根素面一口气吃进肚里,已有了饱足感。
客人拍拍肚皮,一结账,发现统共也不过花了几十文钱,居然能吃上这么多种荤肉。这要是去酒楼吃饭,少不得得花上几百文钱吧?若是吃得讲究些,指不定得几两银子。
客人正要离开,伙计又向他介绍:“若是几个朋友来的话,还有另一种吃法,在桌上摆个小火炉,自个儿把东西放下去,想吃什么放什么,能找着的食材我们都备着呢。”
客人很满意,表示下次一定来试试。
得了个开门红,后头自然也顺利得很。过了一会儿,镖局的人押完一趟镖,瞧见了这新开的食坊,正巧肚子饿着,就进去吃了点。
吃完他们都觉得这方便又便宜,都满意得很。
颜舜华已经不再多看。沈老太爷给李卓然的铺子位置不算好,不过她上回过来瞧了瞧,察觉这离镖局、码头都不远,是码头苦力和镖局那些人的必经之地。
这些人手里都没什么闲钱,要把东西卖给他们并不容易。
所以颜舜华才想出这法子。
看起来成效不错。
虽然常跑水路的人未必不知道这种吃法,可总不如直接吃店里的方便。这种天寒地冻的天气,要找齐那么多食材也不容易,所以这种热腾腾的吃法应该会很受欢迎。虽然赚的钱少,可薄利多销、积少成多,算下来可是很大一笔钱!
颜舜华心情愉悦:“走啦,回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
一定是因为晋江抽,所以让我木法九点内更新!!
☆、第 12 章
《宠冠六宫》/春溪笛晓
第十二章
首发于晋.江.文.学.城
到了隆冬,通州的流民多了起来。
通州一带本就贫瘠得很,又常被鞑子过境抢掠,日子过不下去的农户越来越多,齐齐来到城中“躲冬”。
沈家是积善之家,每到冬季便开摊施粥,让这些流民不至于饿死。
只是更多的沈家就无能为力了。
州牧陶宽已经五十来岁,早已上表求致仕,可通州地远,战乱又多,许多人不愿过来,前两年开始安排人过来,却始终找不出“适合”的人。
或者说愿意来的人。
这年头,当官要么靠祖荫,要么靠举荐,要么呢,你意外入了圣上的耳、得了圣上的青眼,给你个官当当。除了最后一种,那样不是被权贵和豪强把持的?
寒门士子想出头,难!
沈家一门可都是靠入伍从军才冒尖的。
那些靠祖荫、靠“举荐”得了官位的人,又怎么肯啃通州这块没几两肉的硬骨头。
陶宽愁啊。
陶宽长孙陶知晏,今年才八岁,见陶宽每日满脸愁容,偏又因为天寒地冻,腿疾发作,不能出去巡行,当下便表示替陶宽分忧,带了几个差役出去。
这陶知晏生性顽劣,哪里是想替陶宽“巡行”,不过是借机出去玩耍而已。
这日他跑到码头这边,见码头的苦力们嘿哟嘿哟地拉船靠岸,不由在一旁拍掌大笑:“好玩好玩!”引得苦力们都抬头看向他。
冬日水浅,又差不多要结冰了,船行艰难,苦力们不仅要负责卸货,还得赤-裸着上身把船拉到不易搁浅的地方。
明明是这么冷的天,他们身上冻得通红,却又渗出满背、满额的汗。
瞧见在那发笑的人是陶知晏,苦力们都忍气不再看他,只扯着嗓子齐齐喊了号子:“嘿!一声号子喽,我一身的汗!嘿!一声号子喽,我一身的胆!嘿!”所有人都跟着号子大步往前迈,每一步都将船往不易搁浅的地方带。
陶知晏觉得没意思,眼珠子左转右转,想瞧瞧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儿。很快地,他瞧见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娃在仆从的陪伴下跑了过来,竟直接冲到了码头上。